降准,为何只出现在中国的财经新闻里?

时间:2023-04-10 15:16:05 | 浏览:410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理论上行得通,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当看到“降准”一词,经常关注财经新闻的人估计都有反射弧了,脑子里立马跳出一句话:央行降准,释放了几千亿资金,给市场送上了“大礼包”。是的,就在本周五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理论上行得通,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当看到“降准”一词,经常关注财经新闻的人估计都有反射弧了,脑子里立马跳出一句话:央行降准,释放了几千亿资金,给市场送上了“大礼包”。

是的,就在本周五,央行猝不及防地宣布将在3月27日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如一场始料未及的及时雨,浇灌着市场的信心。

央行决定于3月27日降准

你或许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降准/升准,好像只出现在中国的财经新闻里,而不管是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印象中用得更多的是降息/加息,或者QE(量化宽松)。这是怎么一回事?

问题比较复杂,小巴必须从“为什么要设计这项制度”开始讲起。


准备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其实在“二战”以前,法定准备金制度一直是美国独有的。

在美联储诞生前的19世纪,美国商业银行的牌照由各州发放,州银行还可以自由发行货币。准入门槛如此之低,意味着银行业鱼龙混杂、缺乏监管,发生挤兑和跑路是常有的事。

更要命的是,经济繁荣下信贷无限扩张,银行却没有足够的贵金属储备,后果可想而知:美国的“保留节目”——金融危机,于1837年爆发了。

嘣!嘣!美国死了一大批银行。

这场金融恐慌,宣告了美国银行业“自由时代”的终结。

于是,佐治亚州、纽约州等州就想了个办法:强制商业银行存一笔资金,这样万一哪天储户来银行挤兑,银行可以拿这笔钱应付,不至于闪崩。

这就是法定准备金制度的1.0版本。

不过直到1860年代,美国只有10个州落实了该政策。1857年,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让美国银行业又遭殃了。各州政府这才意识到法定准备金的重要性,于是上线了2.0版本。

1863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国民银行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法定准备金制度,并孵化出了“国民银行”。

从此,美国形成了一套“双轨制”银行体系:一个是国民银行,另一个是州银行。

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国民银行受联邦政府制约,强制实行25%的准备金率,而州银行受州政府制约,可以随意设置准备金率。

联邦政府为了吸引中小银行加入国民银行的阵营,放低了中小银行准备金率的要求,还允许他们把准备金放在几家为数不多的大型国民银行里吃利息。

那么问题来了,中小银行的主要贷款人是农民,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和凶年,农民还不起贷款,就会出现坏账,同时又碰上挤兑,中小银行就出问题了,于是大量的中小银行纷纷找国民银行取准备金,这就导致国民银行变相出现了挤兑。

美国设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本是防范金融风险,然而最终无法避免流动性危机。美国于1884年、1893年、1907年爆发了三场金融危机,几乎每十年一轮危机。


准备金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1907年的金融恐慌,迫使美国上线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3.0版本。

新的解决方案就是成立美联储。

美联储在全国建立12个储备银行,继续沿用了“双轨制”银行体系。美联储就像是一个俱乐部,有国民银行,也有州银行。“入会”的银行能将准备金存入本区域的美联储银行。与此同时,美联储成为“最后的贷款人”,为风险兜底。

12个美联储储备银行

到了1920年代,美国进入了“咆哮的20年”,经济、股市繁荣发展,商业银行开始增大贷款,也就是信贷扩张。

这时,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又起作用了:可以调节信贷规模。什么叫调节信贷规模?举个例子。

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0%,意味着A存了10万元,银行就会留1万元当作准备金,剩下9万元银行会借给B。B把这9万元拿来用,比如支付C的工资,C的银行账户上就有9万元,银行再留10%准备金即0.9万元,剩下的8.1万元再借给C……如此类推,最终银行向社会释放资金总数为100万元。

一笔存款,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能创造出的资金倍数,就是“货币乘数”。

在极限情况下,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能贷出5倍的资金,10%能贷出10倍资金,如果这个数字降到0,理论上就能释放无限量的货币,容易催生泡沫,所以准备金率不能过低。

然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没有阻止信贷扩张,20世纪规模最大的经济危机也没有缺席。

这是因为,由于“双轨制”的存在,只有“会员银行”才上缴准备金,而当时入会的州银行的数量不到1/3,相当于美国一半的资金游离在系统外。直到经济危机爆发,美联储也没有去救这些州银行。

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设立的两个初衷,防范流动性风险和控制信贷规模,都没有达到预期,对美国而言,它是失败的制度。

诺贝儿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后来解释,法定存款准备金这套金融模型必须满足很多条件,理论上行得通,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变数很大。


法定准备金制度被抛弃?


就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后,为吸取信贷无限扩张的教训,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中央银行,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法定准备金制度,美联储也继续修修补补。

尤其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货币供给理论风靡一时,各国仍然相信调节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乘数可以调节货币供给,就连美联储都没意识到这套理论的问题。

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崇尚“自由主义”的西方发达国家终于发现不对劲了。

他们觉得,法定准备金制度带有强制性,更像是计划经济的工具。

这种带有权力色彩的东西在号称“独立”的各国央行眼里,对市场介入太深,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法定准备金较高,商业银行就可能在与货币基金、投资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特别在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今天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都是开放的,资金跨境流动性非常高,如果哪个国家的准备金率较高,很容易导致大量的资金流出。

同时,金融制度进一步完善,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和监管制度,能替代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198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后,各国为了加强监管,于1988年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和风险加权的总资产之间比率至少为8%。

简而言之,当发生重大风险,银行清算全部资产时,只要达到92%的回收率就可以让储户不受损失。

这极大限制了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也限制了风险资产的规模。

万一哪天危机真的降临,也有应对之策。比如美国设置了具有代替性质的存款保险制度。制度出现后,储户遭受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最近硅谷银行闪崩后,负责托底的就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它往往采用兼并收购的形式“移花接木”,将发生危机银行的储户转化成其他银行的储户。

硅谷银行

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精细化,也意味着发达国家告别了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信用扩展和债务扩张已趋于稳定,狭义货币M1的增速非常慢。你在银行存10万元,最后释放的资金可能只有20万元,“货币乘数”的威力大大减弱。

所以,现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法定准备金降至5%以下,有的甚至降低到了零,媒体也鲜有报道。取而代之的,是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金融工具,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实践过程中更具节奏和有效性。


中国独爱法定准备金制度?


如果查一下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越是发达的国家,金融体系越发达,资金流动越自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而越是发展中国家,准备金率也越高。

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高速增长,信贷规模仍然很大,“乘数效应”依然好用。与此同时,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需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只“水龙头”。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然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拥趸,经常将其用作调节信贷规模的工具。

小巴算了下,为了刺激经济,从疫情开始至今,中国央行总共降准6次(包括定向降准)。这说明,信贷仍然需要扩张。根据今年2月的社融数据,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8%,新增信贷创同期历史新高。

从体制来看,中国金融市场并非完全的自由市场,“看得见的手”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其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只不过稍稍令人眉头一紧的是,随着信贷规模趋于稳定,“乘数效应”逐渐减弱,未来如果没有更多的金融创新,就好比和人过招时一直用“降龙十八掌”,刚开始很猛,越到最后,越让人觉得你在使马保国的“闪电五连鞭”。

这两年爱存钱的中国人想必明白其中的道理。

说到底,还是信心的问题。


音频策划 | 徐涛

音频运营 | 常秀娟 | 主编 | 何梦飞

相关资讯

中国奇石系列(3)

中国十大名石你知道几个

2013年——2014年。由百度奇石贴吧,中国奇石网。天下奇石三家观赏石网络平台联合评选的中国十大奇石,震惊收藏界,此举措彰显了赏石界体制的完善,也大大提升了观赏石在生活中,在收藏领域的地位!(图片来源于网络)《雪猿》产自南京的雨花石,布局

80种中国奇石!

古人云:“得石者福,玩石者乐,品石者寿,藏石者福禄寿。”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古人除了行风花雪月之雅事,对奇石更是情有独钟。奇石,又称怪石、巧石、异石、孤赏石,系指天然形成的形状不一般的石头,其材质、造型、色彩及花纹不同寻常,能够满足人们的

中国十种漂亮的天然石头,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奇石的美学特征让世人神往,给予我们的思想启示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能力,它那来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特有之美,集形、色、声、韵于一身,体现了特有的东方文化趣味,折射出灿烂的东方哲学理念。中国的赏石文

2023中国癸卯(兔)年金银纪念币赏析之一

兔,是集机敏好动和温驯可爱于一体的动物,自古便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诗人笔下的兔千姿百态,比如“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又如“黄芦笠泽剪秋雨,褐兔中山俘饱霜”,将兔之形象描绘的恰到好处,令人津津乐道。贵金属纪念币上的兔,则将人们对兔的各种幻

2023年房价回暖?中国房地产的真相让人不安

有的人,为了给房地产站台,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近期,某媒体爆了个大新闻:“房价结束11个月连跌,住宅均价上涨4.1%,住宅销售面积增速大幅回升26.2个百分点”一些自媒体也开始起哄,搞出一些骇人听闻的标题:“大会定调,房价又要涨了?”“房价

买房还是卖房?先要知道中国房地产的三点真相

文 | 刘建中 陈汐2020年,房地产行情火热。民营房企借了大量债务,盲目扩大规模。当时的普遍情况是,企业拥有一块钱却要干五块钱的事。2020年,房地产行业已经乱象丛生。有的企业,一个投资10亿元的项目,启动资金不到3000万元,即一块钱干

易宪容:从三方面观察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

来源:环球时报 近来,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迹象逐渐增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小阳春”已经崭露头角。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中,环比上涨城市数量增至36个。不过,与此同时,从一些机构监测的数据来看,全国楼市仍

中国房地产怎么了?一边房住不炒一边全面松绑,到底能不能买房?

前言:一个很奇怪的现象,2020年之前,中国的楼市像火箭一样,到处开发,不管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在大量的拆迁,大量得建设,房产中介满大街都是,连扫地的阿姨都在分析国内的房价走势。2020年后随着调控的逐渐收紧,房子的交易量开始下滑,

从房住不炒,到租售并举:重磅动向出现,中国房地产迎来新玩法?

#2月财经新势力#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579篇原创文章2023年,就在多地楼市出现明显复苏,中介和舆论开始躁动,准备酝酿和迎接新一轮似乎即将到来的房价行情的同时,一些关键而又微妙的国家动向,正在发生。关于楼市回暖这事儿,值得开篇展开聊几句。年

友情链接

天天财经元宇宙中国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网站监控妈妈知道塔巴塔运动网个税计算器官网福建武夷山资讯网迪拜旅游网高姓兔宝宝取名网小红书旅游攻略无人机航拍网快递信息网电竞游戏网扫地机器人评测网美津浓球杆公司起名取名网舟山新闻消息网丽水新闻头条网极限漂流运动网
今日财经网-提供专业的财经新闻报道、今日股市行情、理财投资规划资讯、今日基金行情分析、国内外股市、期货、外汇、房地产等财经消息、包含财经快讯、黄金走势、白银走势、原油走势、外汇头条、股市头条、大盘走势、收盘信息、美股港股等资讯,播报中国与全球交易市场信息,记录重大财经事件。
今日财经网 futepika.cn©2022-2028版权所有